不比价格比创新!9月车企扎堆上新,神仙打架|提振消费看京潮
9月的车市格外热闹,除了车企月初交出的销量答卷外,频繁的新车发布和新的品牌创立也成为行业一大热点。从公开的消息看,新车发布从月初持续到月底。车企为何在9月密集推新?这是不是一种新的“内卷”?这对企业和行业来说是利还是弊?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多位受访专家处了解到,车
9月的车市格外热闹,除了车企月初交出的销量答卷外,频繁的新车发布和新的品牌创立也成为行业一大热点。从公开的消息看,新车发布从月初持续到月底。车企为何在9月密集推新?这是不是一种新的“内卷”?这对企业和行业来说是利还是弊?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多位受访专家处了解到,车
9月25日,零跑汽车正式宣布第100万台整车下线,标志着其成为中国第二家迈入“百万俱乐部”的新势力造车企业(理想汽车是中国首个达成百万辆交付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车企)。
慕尼黑 abcd 车企 stellantis 陈丽 2025-09-25 10:32 3
说实话,虽然这些车大多还没能量产,但看他们你追我赶、互相盯着对方出招的架势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在电动化这件事上,这几家平时端着架子的主儿是真急了。
今年9月,车市竞争激烈,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退坡进入倒计时,车企新车大量推出。近一个月,十余起车企发布会请明星站台,如鸿蒙智行请刘亦菲为智界品牌大使,腾势邀高圆圆代言腾势N9。 此外,倪妮成凯迪拉克代言人,欧豪任吉利中国星代言人,金晨是莲花跑车品牌大使,莫
9月11日,在2025 Inclusion·外滩大会上,地平线与哈啰宣布达成战略合作,双方将联手布局Robotaxi赛道,再向资本市场释放出一个“新故事”。
昨天波哥发了个内容,说小米把召回搞成了营销。然后一些网友就指责波哥是车黑——小米明明是一家很负责任的车企,本次召回属于主动召回,如今像小米这样如此有良心的车企还有几个?再说了,哪家企业没召回过?为什么顶着小米一家公司怼?
随着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影响力迅速扩大,宝马(BMW)、梅赛德斯 - 奔驰(Mercedes-Benz)、大众(Volkswagen)等欧洲传统汽车企业正通过大规模推出新车型,全力捍卫市场份额。
很多人都说,一家原本快倒闭的车企,傍上华为后,股价蹭蹭涨,老板整天乐得合不拢嘴,员工奖金发到手软。但也有人揶揄道:这不成华为的小弟了?这也太卑微了!今天咱们不妨来聊聊,和华为合作真的这么丢份儿?车企弯腰抱大腿到底亏不亏?
这其中,理想汽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一如创始人李想提出地,公司愿景升级为“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,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”,并强调“我们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,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”。为实现这一愿景,理想大幅增加AI方面的研发投入,据李想透露目前公司一年超过
L3级自动驾驶终于在2025年告别法律灰色地带,获得政策明确认可。9月12日,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《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明确提出“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”。这标志着中国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,为车企研发和生产L
L3级自动驾驶终于在2025年告别法律灰色地带,获得政策明确认可。9月12日,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《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明确提出“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”。这标志着中国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,为车企研发和生产L
“数据霸权”最值得Diss的一点,就是车企垄断了数据的最终解释权:它们以“涉及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”为由,拒绝向第三方(包括车主和监管机构)开放原始数据端口,“黑匣子”只有自己能解读。
2025 年 9 月 19 日,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证券代码:300177,证券简称:中海达)举办业绩说明会。公司广州总部设线下会场,董事长廖定海、总裁廖建平、董事会秘书黄宏矩、财务总监曾家成组成核心高管团队出席,针对股东结构、经营风险、核心业
特斯拉公司股价连续上涨后,市值来到1.42万亿美元,排名美股上市公司第8名,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,且遥遥领先于其它车企。
除了上述动态外,今年3月比亚迪申请了“迪迪养车”“小迪养车”“精诚养车”等商标,大有布局终端养车连锁的意味,而去年广汽本田推出“乐享养车”......
最近华为在汽车圈的动作不断,分别和赛力斯、奇瑞、北汽、上汽、江淮五家车企合作,推出了五个不同品牌的车型系列,分别是:问界、智界、享界、尚界、尊界。很多人一听就头大了,这又是“界”那又是“界”的,到底有什么区别?
一个摆在路中间的普通50厘米纸箱,竟然成为多数智能驾驶系统的“识别瓶颈”?这不是科幻情节,而是即将实施的L2级辅助驾驶强制性国标为车企设下的一道严格“安全考题”。
他表示:“刚才说到华为有众多的合作伙伴,首先我觉得就是:我们无需焦虑。”
2025年上半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690万辆,市场渗透率高达44.3%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然而,在这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,一场由“价格战”“恶意竞争”“水军攻击”等非理性行为引发的“内卷式”互撕正在悄然上演,不仅严重侵蚀企业利润,更动摇了行业健康
6部门联合开展汽车行业虚假宣传、抹黑对手、“拉踩”引战等乱象的专项整治行动,势头不小,引发业界关注。但人们最关心的是,这次整治会不会像此前有关部门对此乱象多次出手的那样,雷声大雨点小,最终不了了之?